手部九宫穴位按摩法可调节各脏腑功能
一、脏腑慢性疾病的形成
在脏腑按摩疗法治疗脏腑慢性疾病过程中(这里所说的脏腑慢性疾病是指病史较长、病情发展缓慢、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生命危险、多有脏腑功能失调而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些缠绵不愈、反复发作的疑难杂症),始终坚持“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因为要想治疗这类慢性疾病首先必须掌握其形成的原因和致病因素,才能够做到对证施法,有的放矢,达到消除致病因素,恢复脏腑经络正常生理功能的效果,因此,探究脏腑慢性疾病的成因对分析脏腑按摩治疗原理是非常必要的。
1、要想充分认识脏腑慢性疾病的成因,首先必须要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气的概念和特征做到充分认识
中医学哲学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认为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和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气的气化作用。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中医学将这一气学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也就是说,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
2、要想充分认识脏腑慢性疾病的成因,其次还要深刻理解人体气和血的关系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认为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和代谢,有赖于脏腑经络受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等作用,精、血、津液的滋养和濡润,因此,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有着密切关系。
人体的生命物质虽有精、气、血、津液之分,但皆本源于气。气聚而成形,散而无形。气与精,血、津液相对而言,则气无形,而精、血、津液有形。气与精、血、津液的相互化生与转化,体现了在生命活动中,形化为气,气化为形,形气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
精血同源、津血同源,精、津、液化而为血,血涵蕴精与津液,故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常以气血既称,强调“人之生,以气血为本”,“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医宗必读·古今元气不同论》)。因此,下面着重谈谈气和血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关系。
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之与血,异名同类.两相维附,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输布等方面关系密切,故“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难经本义》)。这种关系被称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在脉中流行,实赖于气之率领和推动。故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总之,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为用,无所不生,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可见凡疾病之表里虚实,顺逆缓急,无不因气所致,所谓“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
3、以上认识了中医学的气的特征和气与血的关系,下面来谈谈慢性疾病是怎样形成的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在不断地产生矛盾而又解决矛盾地过程中,维持着相对地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地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致病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宋代陈无择把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把六淫外感归为外所因,七情内伤归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虫兽金刃归为不内外因。疾病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会导致机体的生理状态被破坏,产生了形态、功能、代谢的某些失调、障碍或损害,人体就处于了患病状态。
中医学把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气称作“正气”,把各种致病因素成为“邪气”,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因此,无论人体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在正气旺盛,生理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不会导致人体发病。只有在人体正气虚弱,功能活动不能适应诸因素的变化时,使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才能发生疾病,这就是常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外感病因多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又称为“六气”。当“六气”转化为对人体有害的“邪气”,成为致病的因素时,称之为“六淫”。 六淫之邪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六淫致病的初起阶段,其临床表现,多有表证,表证不除,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及深,则损及脏腑,易致内生五邪之害。“六淫”中又以风、寒、湿邪侵入人体而致病者为最常见。目前,由于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外感“六淫”病邪伤及脏腑形成的疾病占的比例明显较少。
内伤病因泛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当内伤病因产生时,在体内也会形成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的“邪气” 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为病。脏腑慢性疾病多由内伤病因所致。
无论是因外感病邪还是内生病邪,人体内正邪相争,必然会导致人体正常的气机失调,或为气不周流而郁滞,或为升降失常而逆乱。“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人体内气的运行失常,必会导致血、津液的运行和代谢失常,如果病邪反复侵害或人体正气亏虚无力抵抗驱除,就会滞留在体内并不断增多而聚集,最终造成气滞而血瘀,气郁而聚湿生痰。病邪、瘀血、痰饮或在形躯,或在脏腑,而变生百病。
瘀血形成后,不仅是人体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经脉淤塞不通、脏腑发生症积,以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故有“初病在气,久病在血”之说。
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泛滥横溢,无处不到。痰饮为水湿所聚,停滞于中,易于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和经脉气血运行,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脉受阻,影响水液代谢。因此,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为因果,为害甚广,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气聚则形生”,“气之与血,异名同类.两相维附,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可以根据气的特征和气与血的关系,不难推断出与人体“正气”相对的“邪气”也应具有这样的特征。邪气反复的侵入或者内生,随着增多必然会积聚而成形,并与体内生的成瘀血和痰饮两相维附而结合,滞留在人体脏腑和经络而形成致病因素,进而导致各种疾病。
由于病邪的反复侵入或内生,必然损伤人体的气血,使正气亏损;必然造成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必然使人体气机的紊乱或者郁滞,而最终又导致血液的凝结而成瘀血、津液的停滞而成痰饮、邪气的不断化生而凝聚停留体内。这些致病因素如果不被及时清除体外,必然又会造成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化生不足,正气亏虚,气行不畅。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得不到气血足够的濡养,代谢废物不能顺利的被排除体外,又可产生瘀血、痰饮和邪气,这样在人体内病邪的产生和对机体的损害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综上可见生病之初多因外感六淫之病邪侵入人体或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内生之病邪损伤脏腑扰乱气机所致。初感病邪,或因正不胜邪,或因治疗不及时,或因治疗不当,造成病邪不能及时驱除,必致脏腑失调,气血不畅,而邪气又反复侵入或内生,日久人体必脏腑受损,气血亏虚,无力抗争,以致瘀血、痰饮和邪气形成并滞留,诸因不除,则就会逐渐形成各种缠绵不愈的脏腑慢性疾病。
二、脏腑按摩治疗疾病的原则
从形成脏腑慢性疾病的因素和导致的结果看,不外乎是由于气血不足、气失调达、气血瘀滞、痰饮潴留、经脉受阻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经络不通、代谢失常而机体表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因此要想改变疾病所产生的各种人体非正常表现,必须消除这些致病因素,恢复脏腑功能,保持经络畅通,才能达到机体重新回到健康的状态。
脏腑按摩疗法就是紧紧围绕脏腑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脏腑功能和按摩手法的作用机理,明确了“活血化瘀”和“扶正祛邪”的总的治疗原则,瘀散血活,则气血畅通,正气旺盛,则邪自祛,从而使脏腑调和,阴阳平衡,身体恢复健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健脾和胃,生化气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补气血主要是强健脾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营养均靠脾胃所受纳和运化的水谷之精微供给。无论是七情内伤,还是饮食失宜、劳神过度,多伤及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气血生化无源,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减弱,正气亏虚,无力抗邪。另外,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失常,气血亏虚,还能导致瘀血、痰饮、水湿、宿食等致病因素的生成;脾胃在中焦,脾主升,胃主降,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功能失常,还可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精微输布失常,体内糟粕浊秽之物不易排出体外等问题。脾胃健运,化源充足,则气血旺盛,因此对于各种脏腑慢性疾病,从强健脾胃功能入手,生化气血,扶持正气,是治疗的重中之重,也是脏腑按摩疗法在治疗各种脏腑慢性疾病过程中始终贯穿的重要方法。
2、疏肝利胆,调畅气机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失条达,气机郁结,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所以,气滞之病又以肝气郁滞为先。情志失调,或痰湿、食积、瘀血等停聚于内,多宜伤肝,肝失条达,则影响气的流通,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从而引起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故有“诸病皆可从肝治”之说,即五脏六腑,肝最为要,内伤杂病,肝病首当其冲,充分体现了肝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肝主疏泄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其他脏腑无与比拟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因此要使人体内凝结的邪气和瘀血疏散,人体的气血运行正常,必须保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因此,在治疗脏腑慢性疾病过程中,要保持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加强对肝的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3、补肾填精,滋阴壮阳
临床上有“五脏之病穷必及肾”之说,就是说脏腑功能失常导致的许多病证常与肾有关,许多脏腑慢性疾病治疗无效时,往往求助于肾而会取得较满意的疗效。肾脏是人的生命之本,主骨生髓,藏精主水,内蕴元阴元阳,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脏所藏之精来源于先天,充实于后天。肾中的精气要不断得到来源于水谷精微化生的五脏六腑之精气的补充才能充盛。同时,当五脏六腑需要这些精微物质给养的时候,肾脏又把所藏之精气,重新供给五脏六腑。因此,脏腑的精气充盛,肾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才能正常。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肾阴肾阳为脏腑阴阳之本。脏腑慢性疾病,多病程较长,缠绵不愈,日久必损耗五脏六腑之精气,导致阴阳失调,不但不能有足够的精气贮藏于肾,反而必累及于肾,损耗肾中精气,导致肾的阴阳失调,甚者阴阳亏虚,这就是所说的“久必及肾”。肾阴虚则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滋养、濡润作用减弱,肾阳虚则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推动、温煦作用减弱,进一步则会导致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减弱,阴阳失调。可见,肾中精气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恢复肾阴肾阳平衡,保持肾中精气旺盛,并使其能够促进其它各脏腑阴阳的平衡的恢复,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最终才能起到扶正祛邪的治疗目的。
4、活血化瘀,畅通经脉
如何改善和提高脏腑功能呢?“腐血不去,新血不生”、“痰湿不化,津液不运”、“邪气不出,正气难存”,所以清除体内的各种致病因素,是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和治疗脏腑慢性疾病的关键所在。按摩疗法作为中医的外治疗法,不同于中医的药物疗法,中草药中含有的物质成分进入人体后,其自身能够直接起到散瘀话血、化痰利湿、生化气血、行气导滞、温热寒凉等功效,可以直接被机体利用,或者辅助脏腑器官行使功能,以及提高脏腑功能的作用。而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脏腑组织只能通过机械运动将能量传入其内转化成其他能量而起到散瘀活血、活动痰湿、消散郁气、疏通经脉,以及通过刺激经络穴位间接激发和调动脏腑功能的的作用。因此,只能通过按摩手法的作用将患病机体内的瘀血、痰湿、郁气等致病因素由原来的凝结、积聚、粘滞变为消散活动,以便于随气血运行代谢到人体排泄器官,而排除体外,以达到驱除病邪的目的。随着脏腑组织器官中瘀滞的病邪被除,经脉无阻,则新的气血自然充溢其中,精气恢复,功能增强,机体自然就会逐渐恢复健康。
可见,利用按摩疗法治疗疾病时,祛除病邪的过程和改善提高脏腑功能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是一个操作过程中达到的两种结果,病邪的不断祛除有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脏腑功能的增强又促进了病邪的祛除,最终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脏腑慢性疾病的按摩治疗方法
脏腑慢性疾病因其病因不同,且病史较长,发病缓慢,病理错综复杂,受损脏腑经络轻重不一,因此,在治疗上也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必须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下面简要谈谈在使用脏腑按摩疗法治疗脏腑慢性疾病过程中一般遵循的思路。
1、必须树立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和整体之间保持着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因此,治疗疾病必须着眼于全局,要从整体出发,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不但要注重病变的局部情况、病变所在脏腑的病理变化,而且更要注重病变脏腑与其他脏腑的关系,把握整体阴阳气血失调的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脏腑平衡关系出发,扶正祛邪,消除病邪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邪在机体脏腑之间所造成的连锁病理反应,通过整体作用于局部,从而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腹部是脏腑按摩的重点治疗部位
“腹为万病之机,治疗万病全在治疗腹部”,因此脏腑按摩疗法始终把对腹部治疗的作为治疗各种脏腑慢性疾病的重点。
“六腑”中的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中的两焦均位于人体腹腔内,五脏中的脾、肝、肾三脏位于腹腔内。脏和腑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在生理相互联系,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脏腑同病。不但六腑的病变会在腹部体现,五脏发生病变,亦皆可从腹部反映出来。不同脏器的发生病变时,除其本身内发生气血瘀滞外,其周围的组织也会受到影响,并在腹腔内相应部位也会形成气血的瘀滞,就是中医所说的“积聚”或“癥瘕”。五脏生病时,在腹部的相应部位会产生气血的瘀滞,形成硬块或条索,实际上这些相应部位就是五脏在腹部的“反射区”。如心病者,在腹部心口窝部位,常可触到肌肉板硬或硬块,按之患者有痛感或胸闷的感觉,另外,因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心脏病变有时还会影响到小肠,导致小肠功能失调或发生病变,按小肠亦有痛感;肝病者,如肝气郁滞日久,形成气滞血瘀之证,在右胁肋下可触及硬块,按之刺痛,腹部右侧肌肉会板滞硬结;脾病者,在胃脘部或左季肋下会产生硬块或条索,若脾被湿邪所困,在胃脘部会积滞大量的液体等;肾病者,患者脐部周围及少腹部会触到按之刺痛的硬块;肺病者,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因大肠与肺相为表理,可见乙状结肠病变。
因此,通过对腹部的脏腑器官和病灶按摩治疗,不但可以直接作用于脾胃,改善和提高脾胃受纳、运化、升清、排泄的功能,促进气血生成、废物排出,对局部起到治疗作用,而且能够消除其他患病脏腑在腹部形成的病灶,达到治疗患病脏腑的目的。
3、脏腑按摩一般治疗程序
(1)首先要保障为人体内的病邪排出的门路畅通
《素问·五藏别论》篇说:“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这充分说明了饮食物在胃肠中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
人体脏腑功能的失调,各种致病因素的生成,必然都会直接或间接累及六腑,影响到六腑的传导功能,造成腑气不通,升降失调,传导失职,久而久之,胃肠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或功能减弱,排泄不畅,造成人体内的代谢废物不能顺利排出体外,同样通过按摩方法治疗散开的病邪也就不容易排出体外。人体就像一个仓库,如果仓库内旧的东西不被清理出去,新的东西就不能被运进来,因此为体内的病邪打开排出的方便之门,使病邪顺利排出去,应是治疗疾病过程中首先必须做的。
人体代谢废物排出的最大出路莫过于二阴,尤其是大便是否通畅,直接影响到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和食物残渣、代谢废物、污浊之气的排泄。因此,吴有性在《瘟疫论》中曾指出:“一窍通而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尽通。”可见只要大便得通,就一通而全通,百症若失,所以,保持胃肠传导功能的正常,才能使人体生理及病理产物、致病因素等能顺利地排出体外。
脏腑按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始终把大肠,特别是乙状结肠部位作为经常的重点治疗部位,就是为了保障大便的畅通,以确保体内的废物能顺利及时的排出体外,而不给人体造成危害,也为新生气血的进入腾出了空间。
(2)通调腹部,以健脾和胃,生化气血
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可见,中医学脾的功能实际上囊括了人体消化系统的大部分功能,特别是胃肠的功能。因此,胃肠功能失常,直接影响着脾将水谷化为精微、吸收精微及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的盛衰。
采用按摩手法直接作用腹腔内的胃肠等组织器官,可以充分对组织起到活血化瘀、疏通气血、清理肠道内滞留废物的效果,并使这些被分散和活动的废物排出体外,有效改善胃肠腔内和胃肠壁内,以及其周围组织的环境,提高生理功能,促进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体内代谢废物的排泄,使气血生化有源,代谢废物排泄有门。
(3)重点施治腹腔内的瘀血、痰饮、郁气等病邪积滞的部位
前面提到五脏六腑患病日久,除自身内存在瘀滞的气血外,病邪也会充斥该器官的周围组织,影响器官周围的气血运行,造成局部的气滞血瘀,并且在腹部相应的一些部位也会出现积聚,形成腹部肌肉的板滞、腹内的硬块或者条索类变化。因为这些部位是气血瘀滞,影响气血运行,造成脏腑功能失调的重点部位,所以脏腑按摩疗法把对受损脏腑、脏腑周围组织、腹内的硬块或者条索作为按摩治疗疾病的重点。经过手法的作用,脏腑内和其他部位的病邪就会被疏散,并以大便和失气的方式排出体外。针对这些病邪存在的部位,治疗时常用按法(包括点法)、拨法和揉法,这些力度大、作用强的手法,并要求做到深透有力、持久柔和,充分发挥外治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体内被按摩散开的的瘀血、痰饮等有形废物先排出体外,然后邪气才能大量排出。随着致病因素的不断被清理排出和脏腑功能的逐渐恢复,患者的疾病就会开始明显出现好转。
(4)按摩四肢头颈经络穴位,清除其内存邪气
当脏腑患病时,随着其内病邪的不断积累增多,病气就会顺相关经络流注于人体四肢、头颈等部位,影响经脉的畅通和阻碍气血的运行,在这些部位便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表现,影响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对脏腑经过一段时间的按摩治疗,当其内的病邪大部分被排出体外后,还需进一步对四肢、头颈等患病部位的经络穴位进行按摩治疗,将流注于这些部位的病邪消散并使其顺经络进入腹内,以大便和失气的方式排出体外,以消除机体局部的病变,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
综上所述,在脏腑按摩治疗原则的指导下,经过一系列的具体按摩操作过程,必将患者体内的病邪排出体外,使失调的脏腑重新恢复平衡,机体恢复健康。
一般对于一些适合接受脏腑按摩的疾病,如果患者密切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大多能够改善病情,使疾病好转,甚至痊愈。